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4-13 10:25 点击次数:94
毛主席一生经历了无数磨难,在整个革命期间,毛氏一家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在旧社会,如果那个人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则往往其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但对于毛主席来说,他并不是这样的,毛主席一心为公,不愿做徇私枉法之事。
在毛主席家族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曾经为了救毛主席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建国之后,他希望毛主席能够为他以及他的家族子弟安排职务,但遭到了拒绝,曾经恩深似海的表兄弟因此失和。这个人就是文运昌,毛主席一生最为感激之人。
毛主席夫妇在北京接见家乡亲人
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文运昌也是湖南湘潭人,他和毛主席是十分亲近的表兄弟,要说起来,文运昌还是毛主席的亲戚之中文化水平最高之人。
文运昌本名文士荇,字运昌,因此人称文运昌。文运昌要比毛主席大九岁,其早年就在自家附近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后来就学于湘乡县立师范学校,接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
文运昌的家境不错,也算是书香门第,其家中储藏了非常丰富的藏书,这对他的教育启蒙有着莫大的帮助。
相比于文运昌,毛主席小时候家境要艰难一些,因为姊妹较多,毛主席的母亲又体弱多病,因此家中的重担都得父亲一人去扛。
对于读书毛主席和父亲没少闹矛盾,由于酷爱读书,毛主席无论是在吃饭或是田间地头都是他读书的身影,这让父亲火不打一处来:
“你真的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成耳旁风吗?”“不是,爹。我还是听你的,你叫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的意思你明白得很。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规规矩矩干活的,别再看这些闲书。”
因为是长子,父亲毛顺生后来计划让毛主席辍学,去米店里打工,以此补贴家用。
对于毛主席来说,这可以说是关乎他一生的一个重要抉择,是去务工养家还是继续读书,直接关乎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毛主席与父亲毛顺生、伯父,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尽管毛主席自身对知识是渴求的,他不愿意就此抛弃自己的理想,但是身为长子,眼看着劳累的父亲一人辛苦养家,弟弟妹妹们一个个又少不经事,作为长子,他似乎应该担起一份责任。
此时,与毛主席十分亲近的文运昌站了出来。文运昌一直以来和毛主席都是十分要好的玩伴,也是他求学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文运昌经常将自家的藏书借给毛主席阅读,还给他介绍自己读书的学校,求知的渴望因此在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萌芽,并不断生长,而这终成一份羁绊。
作为表哥的文运昌面对内心矛盾重重的表弟,不仅积极开导毛主席,还主动出面,和毛主席的舅舅以及老师一起劝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
毛主席故居
最终,在文运昌的帮助之下,毛顺生终于同意让自己的儿子继续读书,这让毛主席的未来一下子豁然开朗。
毛主席成功来到了自己的表哥曾经就读的湘乡县高等学堂读书,文运昌不仅为他办理了入学手续,还主动去做毛主席的入学担保人。
在东山高等学堂读书期间,毛主席对自己的学习机会十分的珍惜,因此学习十分的勤奋。
不仅如此,因为当时的东山高等学堂还在教授古文知识那些儒家经典,而这些让毛主席感到索然无味,他希望多了解一些外面的世界以及新颖的知识。
他把自己的诉求告诉了表哥文运昌,文运昌特意费了很多的心思去帮他找一些新书新报,来给他阅读。
也正是此时,毛主席接触到了来自当时很多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这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也有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梁启超年轻时期照片
此时的毛主席,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些当时的中国思想最为前沿的进步思想家的著作,这对他来说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极大的启迪了他的思想,那时候的毛主席最为崇拜的对象就是梁启超。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在自己生命最重要的节点,有着正确的偶像作为引导,对他的人生有着莫大的帮助。
在十年土地革命期间,毛主席曾经在陕北接受过来自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他就曾对斯诺谈起自己在东山高等学堂的经历:
“我进了东山学堂,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的进步,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
毛主席与斯诺在延安
革命路上的救命人
文运昌不仅是毛主席在求学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同时还是毛主席的救命恩人。在十年土地革命前夕,毛主席带着自己的弟弟毛泽民以及自己的妻子杨开慧回到了湖南老家。
在此之前,毛主席曾经长期在上海活动,时值1927年,此时的国共之间,合作已经发生裂隙,整个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一心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奔波努力的毛主席因此遭受到了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排挤。不得已,毛主席只能借口自己要回老家去养病,因此离开了上海。
四一二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在抓捕共产党员
毛主席此行的目的就在于在湖南进行实地考察,以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毛主席在韶山地区积极活动,为农民运动而奔走,而这终于也引起了国民党统治当局的警觉。
国民党反动派眼看着韶山地区的农民运动正在不断酝酿发展,终于按奈不住。也正是在此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韶山五烈士"事件。
韶山五烈士分别是毛福轩、钟志申、李耿侯、毛新梅和庞叔侃。
这其中,毛福轩和毛新梅都是毛主席的亲戚,毛福轩是毛主席的长辈,按辈分来算毛主席得管他叫爷爷,而毛新梅是他的堂兄弟。
在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这些人都惨遭国民党的杀害。
韶山烈士陵园
韶山五烈士事件之后,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的领军人物,毛主席当然也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国民党反动派宣称:"茅草过火,石头过刀",对共产党人痛下杀手,并着手抓捕毛主席。
当时的湖南省省政府就派人来抓毛主席,说来也是巧合,在毛主席返乡之后,知道自己阔别许久的表弟终于回来了,文运昌非常高兴的前来探望自己的表弟。
在湖南省政府派出的抓捕部队到来的时候,毛主席没能及时逃脱,眼看就要身陷囹圄。
就在此时,作为表哥的文运昌挺身而出,因为文运昌和毛主席在长相上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叫嚣着要抓捕毛主席的国民党士兵最终将文运昌误认做毛主席而抓走了,毛主席因此逃过一劫。
毛主席虽然因此幸免于难,但同时被抓走的还有他的挚爱之人,也就是他的爱妻杨开慧,此外还有毛主席弟弟的妻子王淑兰,也被国民党的士兵抓走了。
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文运昌因此被投身大狱,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不过,国民党反动派很快还是得知了现在被关在监狱中的并非是他们一心想要抓获的毛主席,而只是一个"替身"。
既然抓错了人,国民党反动派也就没有太过难为文运昌。只不过,作为毛主席的近亲,国民党反动派也没有想着放了他。于是,文运昌就这么一直被关在了监狱之中。
相比于文运昌的大难不死,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杨开慧被要求公开表示和毛主席断绝关系,但是遭到了杨开慧的拒绝,最终,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
而作为毛主席弟媳的王淑兰则要幸运的多,因为已经提前和毛泽民离婚,王淑兰此时已经不是毛家人了,最终被韶山的群众营救了出来。
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
文运昌在监狱中待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在家人费了一番功夫后得到成功的营救。不过,因为这次事件的惊吓,给文运昌留下了一些心理阴影,此后的文运昌没有插手革命的事情。
相比之下,身为女流之辈的王淑兰却要坚强的多,在获释之后,王淑兰并没有就此放弃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奉献,而是继续从事地下党工作。
在文运昌被捕之后,毛主席此后也就投身土地革命事业,因为国共进入对抗时期,毛主席与老家之间的联系也因此中断,此后的毛主席与文运昌失去联系长达十年之久。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毛主席才终于和已经阔别十年的家乡人通了书信。
此时的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自己的表哥写信,他饱含深情的对文运昌表示了慰问,并说明了自己要始终为革命事业而奉献终身,要打跑日本帝国主义,挽救我们的国家。
此时的文运昌,对于毛主席的所作所为并不理解,人到中年,已经失去了为理想奋斗的勇气,生活多了放不下的羁绊。其实这些都能理解,但这或许就是毛主席和文运昌之间的区别。
从亲密无间到横生裂隙
文运昌对毛主席有着教导之义,救命之恩,可以说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但是,就是这样两个感情笃厚的表兄弟,最后却走向了"决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为之奋斗半生的理想与事业终于有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讲话
也就是在此时,毛主席再次与自己的老家的亲人取得了联系。在得知毛主席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之后,作为表哥的文运昌非常高兴。
他在高兴之余也想到,自己一方面是毛主席的表哥,同时又对毛主席有着很重的恩情。
现在毛主席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其说话的分量举足轻重,此时正可以向毛主席要求一些特殊待遇。
为此,文运昌特地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写了一份亲笔信,信中列了十五个人的名单,这十五个人都是文家的人,都是一些兄弟子侄,叔嫂伯父等人。文运昌希望毛主席能够给这些人安排工作、提拔职务还有提供升学名额。
对此毛主席只在信的页眉上批示了十几个字:“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
1937年毛主席写给文运昌的信
事实上,这并不是文运昌第一次请求毛主席对文家人给予特殊照顾,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得知昔日的表弟已经成为主席时,文运昌就曾经给毛主席写信要求他给自己安排一份薪水比较丰厚的工作。
当时,毛主席的回信就很直接:
“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伙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
在当时,文运昌收到回信之后,不但没有理解毛主席的苦心,还因此在内心对毛主席产生了成见。
在建国之后,文运昌再次要求毛主席照顾文家人,毛主席的回信就比较严厉了:"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奋斗。"
毛主席再次对文运昌的请求予以了拒绝,但这并没有让他醒悟过来。
文运昌坚持给毛主席写信,要求他给文家的几个孩子安排升学机会,但依旧没能如愿,这就让他十分不解,自己并没有要求一官半职,就是想让几个孩子有更好的读书机会,自己的这位表弟怎么就说不通呢?
毛主席回家乡韶山
在1951年,也就是阔别二十四年之后,这对表兄弟终于在北京重逢。
在见面之后,见到自己曾经的好兄弟,毛主席也十分的高兴,他自掏腰包买了一瓶上好的葡萄酒在中南海招待了文运昌等人,还给大家介绍文运昌,说这就是当年担保他读书的表哥。
而在见面之后,文运昌还用毛主席的乳名喊他,就是"石三伢子"。
石三伢子是毛主席的母亲为他取的乳名,旧时代的人比较迷信,毛主席的母亲听人算命说毛主席八字比较硬,要拜个干娘才能保平安。于是,在外出的路上,毛主席的母亲就让他拜了一个石头做干娘,因此喊他石三伢子。
从左到右:江青、毛主席、文涧泉、文运昌
听表哥喊自己的小名,毛主席的心里也是十分的高兴,在酒桌上亲自给文运昌一行人倒酒。那一天,文运昌在主席这里言谈甚欢,内心也是十分的开怀。
这次酒局也让文运昌内心积压已久的块垒大大缓解,他看到毛主席并没有忘记昔日恩情,内心又再次燃起希望。
在宴会之后,文运昌以为这次他回到故乡一定会得到一个好差事,因此满心欢喜的踏上了返乡的旅途。但让他再次感到失望的是,这次回到湖南,他还是没有获得任何优待。
但他没有放弃,他在第二年再次来到北京,准备就算是软磨硬泡也要要一个一官半职来。
在酒会上,文运昌这次说话毫无节制,将之前的旧事一件件翻出来说,说自己当年是如何和毛主席指点江山的,又说自己当年是怎么掩护毛主席脱离险境的,这话既是说给在场人听的,更是说给毛主席听的。
毛主席影视形象
毛主席听着听着就明白了,文运昌是在给自己数功劳簿,文运昌自认为对毛主席有大功,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因此在索要回报。
但毛主席毕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既然认定了一件事,就不能这么轻易的反悔。最终,他毅然给文运昌下了"逐客令"。
此次聚会的不欢而散,让文运昌内心好生郁闷,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位表弟为什么如此绝情。而在一年之后,湖南省政府给毛主席送过来一份公文,打算任命文运昌做文史馆的职员。
要说文运昌,在当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曾经为革命也是出过力的,文史馆的职员,职位很普通,也适合他去做,毛主席思虑再三,最终同意了这封申请。
家乡亲人来北京毛主席与他们合照
对于文运昌来说,担任这个文史馆职员,虽然也是一个工作,但和他的心理预期相差太大,他的内心还是留下了越不过去的坎。
也就是在此之后,文运昌与毛主席之间留下了隔阂,而这个隔阂一直到1961年文运昌去世也没有消解,文运昌始终不愿意原谅自己这位"绝情"的表弟。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也是一个考验,是坚守原则还是顺从人情世故,这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事情,但也正是因此,才反衬出毛主席的伟大之处。
面对自己的亲表兄,又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恩人,自己成长路上的带路人,毛主席始终拒绝了其寻求特殊照顾的请求。也正因为如此,曾经过命的表兄弟,最终到了感情破裂的地步,文运昌至死都不愿原谅毛主席。